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头条热点 > 正文
    购物车
    0

    两会|教育部长陈宝生谈传统文化教育3句话4件事

    信息发布者:yanglin2017
    2017-03-22 19:38:24   转载

    3月3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开幕。“部长通道”历来是媒体和公众关注的一个平台。在今年的“部长通道”上,教育部长陈宝生是首个接受记者提问的部长。他就“传统文化教育”“教育资源均衡”等热点话题回答了记者提问。陈宝生部长具体说了啥?小编带大家看一看!


    教育部长陈宝生 两会部长通道速递


    关于记者对《中国诗词大会》和传统文化教育的提问,陈宝生部长作了解答。

    陈宝生:

    好问题!你刚才提的这个问题正好和我最近关心的兴奋点对接了。诗词大会是教育部、国家语委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2016年上半年办第一季,取得经验之后,下半年办了第二季,春节刚播完。这个原创的节目取得巨大成功,我觉得首先是激起了人民群众对中华诗词的热爱,很多人看了节目之后,激活了脑海中过去背的那些诗词的记忆,“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等诗词都想起来了。其次是激起了人民群众学习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为我们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探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


    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说起来就是3句话:


    ■   第一句话,覆盖教育的各个学段,从小学到大学,我们把这项工作看成是一个固本工程。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绵延五千年历史不断绝的重大支撑。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激荡交流融汇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不采取果断措施,人民群众不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那么中国人的重心就会发生漂移。


    ■   第二句话,融汇到我们教材体系中去,我们把这项工作看成是铸魂工程。优秀传统文化里,中国人怎么看待世界、怎么看待生命,中国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有着非常丰富的资源,阐述得很系统。如果我们不把这些东西继承下来,在教育过程中没能让我们的学生了解、继承,他的人生就会发生方向上的偏离。


    ■   第三句话,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我们把这项工作看成是中国人打底色的工程。中国人怎么做人、怎么做事、怎么待人接物,行为方式怎么调整,优秀传统文化都有丰富的阐述。在这个方面发生问题,我们就会发生底色的亏损,所以我们非常重视。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实际上就是办4件事:


    ■   第一件事是教材体系建设。针对各个学段特点,选择合适的内容进入教科书。优秀传统文化有的是涉及规律性的、有的是涉及方法论、有的是涉及技术层面、有的是涉及审美层面。针对不同学段,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适合什么内容,教材里面就进什么内容。


    ■   第二件事是拓展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里面,传统的戏曲、国画、书法,甚至包括中医药,都可以进。还包括传统体育,如武术、太极等等。拓展校园文化,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更好的沃土、更好的氛围。


    ■   第三件事是加强研究和阐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要按照“创新性发展、创造性继承”的原则,加强研究阐释。同时学科建设要加强培养人才。


       最后一件事是推进国际传播。不仅要进校园,还要出国境,讲好中国故事。

    此外,陈宝生还回答了记者关于教育资源均衡的提问。

    陈宝生:

    优质资源要让大家都享受到,唯一的出路就是教育均衡。现在,各方面都很关心这件事情。“择校热”、“学区房”……老百姓不满意,原因是什么?就是优质资源分布不均衡。2014年以来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多校划片,把优质资源按照一定的规则,比较均衡地分到各个地方去。三年下来,经第三方机构评估,36万家长对这项改革的满意率87%,102万学生满意的达到97%。还有对1.4万名老师的调研,他们认为,这项改革实施之后,大部分学生都就近入学了。但是这仅仅是治标的办法,治本的办法就是要均衡发展。


    均衡发展关键有3项措施:


    一是集团化办学,让优质学校集团化办学;

    二是学区化管理,中学、小学连片进行;

    第三最重要的是均衡配置资源。相信这个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一定能大力缓解!

    诗词大会折射大众对传统文化热情

    陈宝生部长在全国两会上接受记者采访,就如何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这一热点话题给出了回应。

    优秀传统文化对人民群众有着很大的吸引力、感染力,今年春节期间《中国诗词大会》的火爆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档节目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带大家领略传统文化的精髓。姚喜双等专家学者对此又有哪些精彩点评?随小编一起来看。


    ■   通过诗词这个桥梁,我们中华民族古代人这种生生不息的审美观、价值观,在今天现代化、信息化社会的人们中,产生了共鸣。


    ■   我们的诗词,就是让人有一颗对于人类、对于国家、对于宇宙的万物都有一种关怀的爱心,我觉得这是一件好的事情,不要让你的心死掉,只看到唯利是图。


    ■   诗词大会成功的所在,就是唤醒了全民的一种成长记忆和文化记忆,从成长记忆到共鸣到共识,所以就会获得一种社会认可。


    ■   现在很多家长可能比较着急,一看诗词大会就觉得太好了,马上回家买本书让孩子从头到尾背,不否认诗背得多有利于增进修养,不是说看了诗词大会马上素养就提高了,而是看了诗词大会,从此开始奠定了一生执着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一生吟诵古典诗词的这样一种爱好。


    为什么《中国诗词大会》如此引共鸣?

    因为我们还需要传统文化滋养


    《中国诗词大会》的火爆再次将传统文化的话题推上了风口浪尖。


    主持人董卿说:“重温那些历久弥新的经典,这样的温故知新可以拂去我们记忆上的灰尘,而古代文人的情怀和智慧,也同样能点亮我们今天的生活。”


    传统文化到底是属于过去的还是属于现在的,它对我们当今的时代有什么意义?


    陈部长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或许也能够引起我们的深思——为什么我们、为什么我们的孩子都还需要传统文化的滋养?


     ■  传统文化面临时代的挑战

    “蓝瘦、香菇”、“累觉不爱”……近些年来,类似这样低营养低价值的网络文化铺天盖地地席卷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和行动,促使一部分青少年盲目追求外来文化,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可度却在逐渐下降。与此同时,当前的传媒以及教育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却远远不够大,因此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很大挑战。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自然要承担起重拾传统文化认可度的重任,把帮助传统文化复兴提上日程,将传统文化纳入学校教育的日常生活中去。


     ■  传统文化是精神的故乡

    古人有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长久以来的生活习惯使得我们骨子里本身就具有了传统的情怀或气质,这是我们血脉相承的财富,更是我们得到归属感的依托,我们不仅要知道自己户口本上的故乡在哪儿,更需要知道自己灵魂的故乡在哪儿,以免你的落叶归根归了一个不完全的根,以免你的疑问永远没人真正懂得。


    ■  传承传统文化的主体在青少年

    “青少年是未来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在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对青少年的未来负责。”全国政协委员、新疆师范大学副校长牛汝极这样说。


    文化传承与发展切不可忘本,中华文化中有传统的底蕴,而中华传统文化的繁荣复兴需要几代人的智慧眼光。那么谁能担起如此重任?“文化自信”的底气何在?


    “少年强则国强”,毋庸置疑,青少年在文化传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青少年沐浴经典而后豁然开朗,博览群书后而后自我感悟,用行动证明了实现民族复兴“舍我其谁”的情怀与气概。


     ■  知传统而后知传承

    中国传统中就特别重视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这里的人文精神便包含着“以文化人”的精神思想。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小学的开展,潜移默化将其内化在了青少年的灵魂深处。文化可以立人,亦可立国,知文化而后知其力量,而后知为何传承、如何传承。


    声明:本文素材来源与微言教育、中国教育报。图文版权等资料均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旨在传播有益信息,如涉及侵权,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处理。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